
就业优先 民生为大 |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问题被置于重要位置,提出了多项稳就业的政策举措。 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务实、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既关注传统行业的就业稳定,也积极应对新经济带来的就业挑战,同时强化职业技能提升和关注劳动者权益保障。 李长安说:“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为实现就业目标提供了经济支撑。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经济运行状况和国际环境,这一目标既稳健、切实可行,又能为劳动市场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同时,报告提出的城镇调查失业率、CPI等经济指标既反映了政府对于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取向,也体现了政策的延续性、稳定性和可行性。 近年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经济仍保持稳步前行。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4.9万亿元、增长5%,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在这样的背景下,2025年的经济目标既体现了稳健发展,也释放了积极信号。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李长安认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政府在稳就业问题上采取了更为积极和精准的政策措施。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用足用好稳岗返还、税费减免、就业补贴等政策。“这些举措构建了促进充分就业和提升就业质量的综合政策体系,多项举措形成政策合力,共同助推高质量就业。”李长安说。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和稳定就业。李长安特别指出,“虽然过去有相似的提法,但在当前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这样提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近年来,尽管经济结构不断升级,但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我国就业市场的重要支撑。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贡献。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这一点,足以见得政策层面仍高度关注这一领域的就业稳定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好新技术应用和岗位转换,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李长安认为,这一提法在当下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尤为关键。“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冲击,但也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统筹好就业同新技术应用与转换的关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方面,都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政府需要在政策上做好协调,既要防范技术进步对传统就业的部分冲击,又要鼓励新兴产业创造更多岗位以扩大就业。”李长安说。 针对新就业形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李长安表示,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提供诸多良好条件。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灵活就业已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保障这一群体的劳动权益,已成为政策关注的重点。 “报告提出要创新社会保障方式,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并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工资发放和就业公平,这些措施对于维护灵活就业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这一就业形态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李长安补充说道。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增加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职业技能培训对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至关重要。实际上,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就业。”李长安表示。 内容来源:中国财经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