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都易怒

在人世扑摸滚打三十年,得到了一些还算有用的经验。

它们有些和传统价值观相符,有些则相悖,其中一条就是,农村不代表淳朴,贫穷不代表美德,弱者不代表良善,甚至,许多时候,这是相反的存在——农村繁衍更多的恶,贫穷催发更多的罪行,弱者使用更多的暴力。

前些天,一个人跑来,说要谈合作。

我看了看他的条件,和我的合作标准相差太远,就婉拒了他。

他忽然间就怒了,说:“你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一个码字工吗?”后面接着一串脏话,我仅存的生存智慧告诉我,不要和一个弱者吵架,再多的理智,也敌不过别人的胡搅蛮缠。

骂完以后,他把我拉黑了。这事儿当然不足以让我生气,只是让我再次确认越弱的人,越容易动怒。

《狂热分子》中,几乎整书都在重申一个观点:越LOW的人,越容易投身于群体暴力,比如农民起义,文革,土改等。

这一点我自己深有体会。

当年我大龄未婚,在小县城生活,成为一个着名的笑话。

我父亲就戳着我鼻梁说:“你就是我们家的耻辱,你就是我们家的耻辱……”我母亲呢,每天哀声叹气,觉得我这一辈子没救了。甚至我的学生,也说:“我觉得你好傻!”更不用提其他的流言。

总而言之,在那个偏僻的小县城,我就是一个着名的、活蹦乱跳的、一无是处的无能大LOW逼。

当全世界都不给予你认可,你欲求不满,备受苛责,自然心理紧张,于是,会无意识地,启动防御机制,以维护心境平和。

所以,在那段时间,我和父母的关系,是史上最不好的,父亲不包容,我也不相让,烽火连三月,亲情荡然无存。

而对于周围的同事,我基本视而不见,更不用说交谈,在那里呆了两年,认识的老师不超过5个。一有时间,立刻回家。别人以为高傲,只是自己才知,那是不想面对的逃离

多拉德和米勒在《挫折与攻击性》里,说:挫折一定会引起侵犯或者退缩。

曾经有一个实验,试验挫折与攻击的关系。

实验人员让被试者,先做一些字谜游戏。

有些被试者觉得游戏很难,老是激怒或骚扰他们。另一些被试者,没被骚扰,也没在任务中受挫。

游戏结束后,被试者得到一个机会,给另一个进行创造性任务的人评分。

评分方式是对他进行电击。当然,这并没有真正实施。

实验结果为:那些受过挫折的被试者,远比那些没受过挫折的被试者,给予这个人的电击量要多。足以表明,挫折令人愤怒,愤怒导致攻击。

这和那个著名的例子一样:

被上司责备的先生回家后,因情绪不佳,就借题发挥骂了太太一顿,而做太太的莫名其妙挨了丈夫骂,心里不愉快,刚好小孩在旁边吵,就顺手给了他一巴掌,儿子平白无故挨了巴掌,满腔怒火地走开,正好遇上家中小黑狗向他走来,就顺势踢了小黑狗一脚……

你看,所有的暴力都是有来源的,来源就是施暴者自己所受的暴力。

所有的盛气凌人,暗箭伤人,血口喷人,都是色厉内荏的假相,它的背后,都是施暴者不愿承认的自卑。

明白了这些之后,当年我就告诉自己,这一生,万不可活成逃亡之旅,或战争之途。要面对内心,睁大眼睛,看清真实的愿望与恐惧。

哪些是愿望,那就尽一切能力,去服务它。

哪些是恐惧,那就让自己强大起来,挣脱它的束缚。

人生于世,总有诸多羁绊,外如事务,中如欲望,内如心结。于是卢梭才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但真正的成长,就是摆脱局限,为自我的实现,挣得更大的可能。


作者:周冲

来源:周冲的影像声色(ID:fuck_your_d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