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山东省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济宁市加强高水平企业工程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紧扣全市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实施企业工程师“扩容、提质、赋能、激励”四大行动,出台17条具体举措,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金融链深度融合,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关键人才动能。
《方案》以打破人才成长壁垒为核心,多维度扩大企业工程师队伍规模。在职称评审上,实行“分级松绑”:企业人才初级职称可由企业直接确认,民营企业中级职称开通“绿色通道”,高层次人才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同时,下放评审权限,支持15条标志性产业链、36条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开展中级职称自主评审。
在人才培育上,推广“现场工程师班”模式,鼓励驻济院校与链主企业共建“订单班”“冠名班”,实现“教学双师、课程双元”,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聚焦数字经济需求,计划每年新增数字技术工程师200人以上,参训人员不仅能获培训补助,取得初中级证书还可直接认定对应职称,加速数字人才集聚,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在提升企业工程师专业水平方面,《方案》推出多项“赋能”举措。学历提升方面,支持优秀企业工程师攻读紧缺专业硕博学位,博士可获市财政10万元奖励,硕士可获县财政3万元奖励;培训培养上,争取省级高级研修项目,根据产业发展特点组织开展市级高研班,企业各类培训均可计入继续教育学时,精准提升工程师技术能力。
针对优秀人才,《方案》放宽申报限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才,经董事长举荐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每年计划通过“举荐制”新增高级职称100人以上;同时,为高技能人才开通“贯通发展”渠道,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可参评对应工程技术职称,技艺突出者更可突破条件限制直接申报,实现“技能等级”与“技术职称”的顺畅衔接。
为推动企业工程师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方案》重点搭建三类服务平台。技术攻关平台方面,建立“揭榜领题”制度,面向“232”产业集群征集需求,组织工程师破解研发与转化难题;柔性引才平台方面,探索“周末工程师”模式,引导建设“人才驿站”,吸引京津冀、长三角等发达地区高层次人才利用业余时间来济服务;交流合作平台方面,吸纳优秀工程师加入“专家服务团”,开展基层技术诊断,推动校企人才双向交流,企业工程师可担任高校产业教授,高校教师可挂任企业技术顾问,深化校地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值得关注的是,《方案》还通过“物质+精神”双重激励,激发企业工程师创新活力。薪酬激励方面,按年度发布企业工程师工资价位,引导企业建立与技术职称挂钩的薪酬制度,制造业企业职工新获正高级、高级工程师职称的,分别给予个人5万元、2万元奖励;服务保障方面,组建“济宁市优秀企业工程师人才库”,实行“入库培育、梯队培养、专员服务”,符合条件人员可享受绿色通道服务。
内容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咨询电话
400-699-7800
咨询邮箱
news@blueseahr.cn
客服质量反馈邮箱
bs-qc@blueseahr.cn


